【風味挑選指南】先了解如何品嘗一杯咖啡
咖啡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每一杯都有不同的風味所在,從豆種、種植、地形、氣候、摘取、處理、烘焙、沖泡..等,都是影響咖啡美味與否的關鍵。
尤其是烘焙,烘焙時的化學反應是關鍵,如淺烘焙的酵催作用(enzymatic,花香、果香、草本香)、中烘焙的梅納反應(sugar browning,堅果、焦糖、可可香),及深烘焙的干餾作用(dry distillation,樹酯、香料、碳燒香),決定咖啡豆的風味、醇度、酸度等。 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或是習慣飲用市售由商業咖啡豆製成的咖啡因需求者來說,要清楚的描述咖啡風味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新手對於舌尖品嘗到的風味與腦中既有的嗅覺、味覺資料庫連結相對較薄弱,而市售商業咖啡則又以高度重烘焙為主,而掩蓋了單一豆子獨特的自我風味。
故在品嚐咖啡風味時,也許可以試著先從咖啡的酸度,而後是香氣、醇厚度、後韻一步一步認識。
酸度:是咖啡豆非常重要的美味要素,酸度強度的強弱方向,通常是類比水果酸,如蘋果酸、葡萄酸、水蜜桃酸、柑橘酸、莓果酸等。喜好偏酸的我們通常會推薦水洗耶加雪菲或肯亞,而較不喜歡偏酸的則可嘗試酸度較低的品種。
香氣:咖啡香氣通常分成兩種,剛研磨好,沖煮前的咖啡粉,所散發出來的稱為「乾香(Fragrance)」。沖煮後,杯子裡的咖啡的香氣,則是「濕香(Aroma)」。
醇厚度:沖煮後可以輕輕搖晃咖啡杯,看著咖啡附著在杯壁上,滑下來的速度,來判斷咖啡的醇厚度(Body)。醇厚度薄至厚的類比,可以用水、牛奶、米漿來形容。越是醇厚的咖啡液,所富含的溶解物越高,咖啡油脂也越多,在口腔中的存在感就越高。
後韻:當咖啡通過喉嚨後,存留在齒頰、口腔的味道,就是後韻(After Taste)。不少精品咖啡,喝下喉後,會跟茶一樣會生津回甘,甚至擁有茶般的尾韻。所以,有時不坊嘗試,在喝完一口咖啡後,搭配一口白開水,也許就會得到附加的驚喜。
所以當我們形容一杯好喝的咖啡其實就是在講求「均衡」的咖啡。必要有豐富的乾香及濕香,厚實滑順的口感,餘韻綿長的後韻,整體飲用的經驗要能是舒服的,才能算是有均衡的風味表現。